關於發燒的生理過程
發燒是人體所演化發展出的一種調節複雜而又有精確目標的健康防禦性反應,有利於人體的康復與生存。
發燒本身並不能保護我們的身體,它需要與其它許多不同的免疫過程結合。
為了長遠的保護,身體願意接受這種暫時輕微的不適。就如同我們鍛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壯一樣。
體溫升高是一個消耗大量熱量和體液的過程。每升高1°C,需要增加10-12%的新陳代謝及15-20%的液體需求(2)。請參閱“發燒的益處”一節。
雖然很多地方還沒有付諸實踐(16);但人們普遍認為,發燒的潛在益處應與其所帶來的些微不適和疲憊的影響相權衡 (17, 123)。
發燒的定義
有趣的是,發燒在世界各國並沒有共同的定義。檢視150個國家的官方專業協定,對於發燒的概念並不一致。
人體的正常體溫介於36°C 到37.5°C 之間。因此有些國家(例如日本)將體溫高於37.5°C 視為發燒。事實上,是指肛溫在早晨高於37.2°C 或是下午高於37.7°C 。(20)
德國兒科醫學會將發燒定義為核心體溫高於38.5°C,若體溫介於37.5 和 38.5°C 之間稱為“體溫升高”。許多協議已將體溫高於38°C稱為“發燒”。
根據目前的專業建議(123)
腋溫(未校正)
36-37°C 正常體溫
37-38°C 體溫升高(低燒)
38-39°C 中度發燒
39-40.5℃ 高燒
40.5°C 極高燒
肛溫,比腋溫高0.5°C,亦即(未校正)
36.5-37.5°C 正常體溫
37.5-38.5°C 體溫升高(低燒)
38.5-39.5°C 中度發燒
39.5-41℃ 高燒
41°C 極高燒
發燒是如何形成的?
發燒是透過同時增加熱量以及減少散熱而發生的。
前者是因肌肉新陳代謝加速所引起,後者則是因皮膚血液循環減少所導致。最初,當體溫升高時,會使孩子臉色蒼白、發抖,使他們的體表溫度下降。在極端的情況下,肌肉會顫抖或寒顫。 這會一直持續到體溫達到身體的設定值。
是什麼引起發燒反應?對於發燒,我們如何因應?
發燒有很多種不同的原因
1)身體因素:
- 普通感冒
- 感染(病毒和/或細菌、其他病原體)
- 長牙(特別是在6-8個月大,門牙長出期間)
- 劇烈的身體活動
- 熱衰竭、中暑
- 中毒
2)心理社會因素:
對孩童而言,積極和消極的經驗都會導致體溫升高。例如:準備令人興奮的活動、生日派對、長途旅行、家庭爭吵或創傷。
33-35°C是病毒和細菌生長的最佳溫度,這對人體來說是寒涼的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說感冒是“著涼或受寒”,是名符其實的。
因此,有一個最理想的發燒溫度設定(通常為 38-40°C),因為這時身體最能有效地殺死病毒和細菌,防止它們孳生,並同時活化免疫系統。
關於發燒的過程及其階段,請參閱不同的篇章。
您可以在此處找到相應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版本更新:2024 年 3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