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與免疫反應之間的關係(給醫療專業人士)

體溫升高與許多免疫反應密切相關。

這大約 6 億年來的演化一直在“完善”脊椎動物的免疫過程,以發展出一個複雜的調節系統,該系統整合了發燒並涵蓋了整個身體(149)。 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更長的演化過程。 有關此主題的更多資訊,請參閱我們另外一篇文章“發燒的意義和演化”。

 發燒透過以下幾種機制同步發揮其免疫作用:

 1)透過熱效應 (9)

 2)體液免疫產生抗體 (10) 以及

 3)透過幾種細胞免疫(11)機制:

  • 淋巴球的活化 (148)、增生和成熟,
  • 刺激嗜中性白血球和單核球的運動性(a4 整合素,148)、遷移、胞噬作用、-胞飲作用,
  • T 細胞的活動—包括更快地活化和生長(更高的細胞毒性功能),
  • 加速抗體產生,
  • 加速樹突狀細胞對抗原的處理和呈遞,
  • 在 T 細胞上的抗原呈遞、以及朝向淋巴結的遷移(FAK-RhoA,148)

 

NF-kB 和 A20 蛋白負責活化免疫細胞的細胞時鐘,在較高溫度下會更加活躍。

熱休克蛋白(如熱休克蛋白 90)和 a4 整合素的活性與 T 細胞活性密切相關 (148)

可能正是透過這種機制,所以發燒增強了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7-10)。 因此,當需要使用抗病毒和抗菌藥物時,如果患者同時發著高燒,它們往往會更有效。

這意味著在沒有明確臨床適應症的情況下常規性退燒,或只是為了方便而限制發燒反應,也會壓抑這些免疫機制。

 一般情況良好的患者三天內不需要使用抗生素(124)

 

 引起發燒的致熱原:

1)外源性致熱原(會在感染過程中活化內源性致熱原的產生)

  • 革蘭氏陰性內毒素
  • 革蘭氏陽性毒素
  • 其他感染因子

 

 2)內源性致熱原

  • 細胞激素:IL-1α、IL-1β、IL-6、IL-11、TNF-α、IFN-α、-β 和 γ、抑癌素 M、LIF、前列腺素
  • 它們由多種不同的細胞產生,最明顯的是單核球和巨噬細胞、系膜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和感染部位的其他上皮細胞
  • 這些細胞激素在到達下視丘時觸發了溫度設定點的上升

 

在感染期間可檢測到多種血清物質的變化 (135)

正向急性期反應物:前降鈣素 (procalcitonin,PCT)、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補體、細胞激素、凝血蛋白、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α-1-胰凝乳蛋白酶(alpha-1-chymotrypsin)、血紅素結合蛋白(haptoglobin)、凝血蛋白(haemopexin)、血漿銅藍蛋白(ceruloplasmin)、鐵蛋白(ferritin)。 

負向急性期反應物:白蛋白(albumin)、運鐵蛋白(transferrin)、血清鐵(serum iron)、纖連蛋白(fibronectin)。

因為在感染期間血清鐵的量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常見的錯誤是口服鐵劑補充。 我們不建議在單純感染後的兩週內常規性的給藥,除非稍後根據詳細的實驗室檢查結果證明是合理的。

 

 

您可以在此處找到相應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版本更新:2024 年 3 月 1 日